臨近年底,銀行理財行業掀起“自購潮”。招銀理財、興銀理財等理財公司紛紛自掏腰包購買旗下理財產品。其實,自購產品并非投資理財領域的新鮮事。前些年,銀行理財行業就時常掀起“自購潮”,包括光大理財在內的多家理財公司都曾使用自有資金投資旗下理財產品。
對此,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兼會長許澤瑋表示,銀行理財子公司自購旗下理財產品的動作,是在向市場和投資者傳遞積極信號,穩定投資者的情緒,提振投資者對于理財子公司權益類產品的投資信心,能更好地平衡資產配置和控制風險。
從近期理財公司發布的自購公告來看,自購產品多為“含權”理財產品。招銀理財發布理財產品顯示,該公司自營資金購買,且高管、投資經理及員工購買“招銀理財價值精選系列產品”。當上述產品凈值低于1,產品不收管理費。有理財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理財公司內部購買與投資者利益捆綁,有助于風險共擔。
近期理財公司為何自購理財產品?普益標準研究員崔盛悅表示,由于近期權益市場整體有所修復,但當前仍處于低位,有一定布局機會,自購“含權”產品也表明了理財公司看好理財市場的發展前景。
自今年9月份以來,在一系列積極政策的推動下,權益市場迎來利好行情,權益類和混合類理財產品的收益在近期實現大幅增長。數據顯示,以混合類產品來看,截至11月15日,全市場混合類產品的近1月年化收益率在5.00%以上,優于9月底之前的水平。崔盛悅表示,基于對權益市場未來持續向好的預期,理財公司加大了對權益類和混合類產品的布局力度。同時,隨著權益市場的修復,理財公司紛紛加強了含權類理財的投放力度。在此背景下,理財公司采取的降費、自購產品等系列舉措有助于發揮示范效應。
接下來,是否有更多的理財公司加入自購理財產品的行列?光大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認為,從近幾次理財公司自購產品行為來看,通常在個別理財公司率先宣布自購行為后,會有更多機構跟進,借以傳遞對自家產品的信心、增強公司整體競爭力。
資管新規實施后,銀行理財全面進入凈值化轉型階段。多家理財公司盡管在加快自購產品,但是在風險提示上,也著重向投資者傳遞“理財非存款、產品有風險”的信號。投資者參與權益類和混合類理財產品的投資,更要全面評估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明確投資目標。崔盛悅表示,當前權益市場在政策利好的推動下呈現向好趨勢,但投資者仍需警惕市場波動帶來的短期風險,避免盲目追漲,建議分散投資,以應對短期波動帶來的影響。在選擇產品時,建議充分了解產品說明書,明確投資范圍、投資策略和風險等級,結合自身財務狀況和目標進行科學配置。
同時,銀行理財公司近年來也在不斷提升權益資產的投研能力。許澤瑋表示,理財公司需要從搭建多資產多策略投研框架、提升投研能力和團隊建設等多個方面著手,提高投資業績和客戶滿意度,從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脫穎而出。
(責任編輯:關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