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向杲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4)》在“專題四 歐美銀行業風險事件啟示”中提到,監管部門應“密切關注中小金融機構的金融市場業務,尤其是配置比例明顯異于同業的機構,及時采取措施”。
金融市場業務廣泛分布于商業銀行的資產端和負債端。其中,在資產端包括債券投資、貨幣市場融出資金等業務,在負債端包括同業負債(同業存放、同業拆入、同業存單)等業務。合理、適度的金融市場業務有利于商業銀行降低對存貸款利差的依賴,優化資產負債結構,豐富流動性管理手段,增強盈利能力。
從我國來看,2024年以來,不少商業銀行提升了金融市場業務規模,并嘗到了“甜頭”。據筆者統計,去年前三季度,在息差收入和中間業務收入這兩大營收主力同比下行的情況下,A股42家上市銀行合計投資凈收益同比增長23.89%,使得整體營收同比降幅縮窄至1.05%,其中7家銀行投資凈收益更是同比翻番。投資收益主要反映了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業務上的收益。但是,對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而言,通過金融市場業務來擴大營收有其脆弱性。從外部看,金融市場業務受監管政策、貨幣政策、經濟形勢、市場利率變化的影響非常大。從內部看,金融市場業務對銀行資產負債聯動管理、流動性管理、投研能力要求很高。而目前一些農商行、城商行等中小銀行可能還不完全具備相關能力。
因此,筆者認為,一些中小銀行尤其是金融市場業務配置比例“明顯異于同業的機構”,宜從三個方面審慎布局該業務。
首先,在資產端合理控制非信貸資產比例和規模。
去年以來,一些商業銀行的金融市場業務規模出現大幅增長。據筆者統計,去年前三季度,有14家A股上市銀行的投資凈收益同比增長超50%,且全為中小銀行。需要說明的是,部分銀行加大該業務也屬無奈之舉。一方面,一些中小銀行面臨信貸投放難。尤其是,貸款利率下行后,綜合考慮信用風險、息差收益后,盲目加大信貸投放可能并不能有效增厚凈利潤。另一方面,隨著債市走牛,加大債券投資確實能提升投資收益,緩解凈息差下行帶來的經營壓力。
不過,對商業銀行而言,金融市場業務短期內快速增長可能會放大利率風險。因此,中小銀行尤其是投研能力欠佳的銀行在資產端的金融市場業務,宜格外重視利率風險,努力平衡好資金規模、配置方向和期限結構,避免利率波動引發價值重估風險。
其次,在負債端要合理控制同業負債的比例。
2024年以來,商業銀行存款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一方面,存款利率連續下行后,新增住戶存款規模下降;另一方面,居民對銀行理財、基金和保險等資管產品的投資熱情提升,部分住戶存款“變身”為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央行披露的數據顯示,去年前11個月,住戶存款同比少增5.5萬億元,而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同比多增3.8萬億元。
與住戶存款相比,同業負債(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等)的穩定性受金融市場的影響大,一旦市場流動性有“風吹草動”,存款極易在短時間內大幅流失,會給銀行的流動性帶來很大壓力。因此,中小銀行宜持續優化負債結構,完善流動性風險識別、計量、預警、監控和應對機制,持續充實長期、穩定的負債資金來源。
最后,不斷增強對金融市場業務的投研能力。
對商業銀行而言,金融市場業務是把雙刃劍,在市場平穩、向好時期,該業務確實能提升盈利能力。但在金融市場大幅波動期,如果銀行風控和投研能力不強,則可能會面臨巨大風險。尤其是,在當前金融科技及社交媒體廣泛應用的大背景下,金融市場業務的復雜性顯著提升,中小銀行若要保證該業務穩健發展,就要持續提升風險管理的前瞻性,不斷增強對金融市場細分領域的研判能力。
總之,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在參與金融市場業務時,宜從中長期視角綜合權衡該業務的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不斷增強風險防控能力,持續提升經營的穩健性。
(責任編輯: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