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變老。”截至去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97億人,占總人口的21.1%,全社會養老保障需求巨大。
對于保險機構而言,支持銀發經濟發展、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既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必答題,又是對自身綜合實力的重要考驗。
積極備老 洞察銀發經濟新需求
老年人的當下需求,將是年輕人的未來需要。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46歲至60歲人口約有33678萬人。這意味著,超過3億人處于“備老”階段。
下好養老“先手棋”,不僅是廣大群眾的現實考慮,也多次被寫入規劃中。例如,今年年初,國務院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銀發經濟被賦予了“老年階段的老齡經濟”和“未老階段的備老經濟”兩個方面的新內涵。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金融支持中國式養老事業 服務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同樣提到,要支持備老群體做好養老資金儲備和財富規劃。
近日,由華泰人壽與AgeClub共同發布的《2024新康養需求洞察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40歲及以上人群正從被動養老向主動康養轉變。這一轉變由備老經濟、為老經濟、養老經濟、金孫經濟四大需求共同驅動,形成了新中年(40歲至60歲)、新盛年(60歲至75歲)和新高齡(75歲以上)三大新康養客群。
“備老經濟的人群主要是指40歲以上到退休前的群體。”近日,華泰人壽戰略與項目管理部總監趙鵬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群體盡管尚未真正步入老年階段,但他們已著手考慮未來的養老需求。他們的消費能力正處于人生中的較強時期,不但擁有為養老以及健康進行支付的意愿,同時也具備相應的經濟實力。
《白皮書》顯示,盡管各年齡段的康養需求各異,但都對康養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人們的養老規劃意識逐漸增強,處于不同養老階段的人群有著不同的養老金融需求。”華泰人壽副總經理、首席市場官李明明告訴《金融時報》記者,例如,備老階段的人群重點在于資金的累積,保險公司可通過“產品+服務”模式,將養老金融與養老服務相融合,從而為這一群體儲備足夠的養老資金,確保他們具備支付能力以獲取更多的養老服務品類;對于接近或即將退休的人群而言,他們更為關注近期的養老服務以及健康管理,這類人群適合配置即期年金,以此來規劃未來的現金流,避免因家庭突發情況而致使養老規劃被打亂的風險;而處于老年階段的人群,則側重于當下的及時性服務需求,他們更為關心養老服務的內容與質量。
布局全生活場景 “保險+康養”邁入3.0時代
《白皮書》認為,我國的“保險+康養”模式正邁向3.0時代。從1.0階段的養老社區場景到2.0階段的居家健康場景,再到3.0階段的全生活場景,養老服務供給正從單一的養老服務,轉變為覆蓋旅居、居家、機構護理、健康管理等多方面的全生活場景服務體系。
作為養老產業的重要參與者,保險入局養老行業始終處于不斷進化與積極探索的進程之中。當前,多家原本重點布局養老社區的保險公司,已將養老服務產業的布局拓展至居家養老、旅居養老以及老年大學等諸多生活場景之中。
“華泰人壽推出的‘泰享’系列康養服務體系,可以提供包括養老社區服務、居家健康服務、旅游旅居服務、康復護理服務在內的全方位、全生活場景服務,覆蓋人們從備老到養老的全周期需求。”據趙鵬透露,目前,華泰人壽在居家養老、旅居養老和機構養老三方面均有試點項目落地。智能居家養老解決方案已于今年10月正式在全國上線,以7×24小時的全天候人工客服,利用先進的智慧設備,及時響應長者居家養老的全方位需求;同時,華泰康養體驗館樣板間也已在南京向客戶開放,基于各類智慧設備,一站式、場景化呈現華泰在智能居家方面的服務。旅居服務也已簽約6家旅居基地,分布在海南、杭州、無錫、昆明、桂林等地,這些基地的選擇注重自然資源、生活配套以及特色醫養資源。華泰人壽的機構養老服務主要關注高齡或失能階段的老人,目前已簽約北京、天津的醫療護理機構,后續還計劃在廣州、南京、杭州等一線城市拓展合作。
趙鵬坦言,作為一家中小型人身險公司,華泰人壽在養老業務中全面堅持輕資產模式。“在養老金融領域,我們清楚明晰自己的專業優勢在于解決現金流和支付能力問題。因此,我們選擇做養老資源的鏈接者和整合者,通過與專業機構合作,優選優質的服務提供商,確保客戶得到的全周期康養服務解決方案。”他說。(記者 孫榕)
(責任編輯: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