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0月31日,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推出298款地方性惠民保產品,目前正常運營的產品共有199款。業內人士指出,在2020年實現爆發式增長之后,近幾年惠民保產品增量明顯回調,市場增速趨穩。不過,在惠民保產品增量回落的背后,核心挑戰仍是行業始終在探討的可持續性問題。
“齊魯保2024版”已進入投保倒計時,請符合參保條件的市民盡快參保!《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臨近年末,多款惠民保產品進入2025年投保期倒計時,在維持低保費的基礎上,保障責任、起付線、特藥目錄等方面再迎升級。
作為普惠保險的典型代表,從2020年實現爆發式增長算起,已邁入發展的第五年。當前,惠民保呈現出怎樣的迭代趨勢?面對商業趨利與保障寬容這道選擇題,惠民保如何實現健康運營與可持續發展?業界正在通過持續研究與實踐予以作答。
惠民保產品增量回調背后
2020年被視為惠民保發展元年,在“低投入、高保障、寬門檻”等一系列光環加持下,這一現象級產品迎來爆發式增長,呈現“多地開花、逐步下沉”態勢。行至2024年,惠民保經過迭代演進,產品增量回落,步入穩定發展期。
在近日舉辦的第四屆復旦大學普惠保險與創新論壇上,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許閑團隊發布《2024年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惠民保)知識圖譜》(以下簡稱《知識圖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0月31日,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推出298款地方性惠民保產品,目前正常運營的產品共有199款。今年新增的惠民保產品為12款,市場增速4.20%,創下近五年新低。
對于這一現象,許閑分析稱,“在2020年實現爆發式增長之后,近幾年惠民保產品增量明顯回調,市場增速趨穩。”
隨著惠民保運營越來越強調高賠付、低成本,在多地政府指導之下,許多惠民保產品合并運營,以減少市場無序競爭。許閑團隊統計發現,超三成停售來源于新產品承接,這也是眾多惠民保停運的主要原因。例如,安徽省自2020年開始共推出10款惠民保產品,在2024年度所有產品都并入省級統籌的“安徽惠民保”,導致整體停售率達到90%。
相較去年,2024年停售產品由73款增加至99款。停售產品分布在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各地區停售產品數量不同。其中,湖南省停售產品最多,為16款;江蘇省次之,為15款。從停售率來看,9個地區停售率為0,分別為甘肅、廣西、海南、湖北、寧夏、上海、新疆、云南和重慶,這些地區的產品都在持續運營。5個地區停售率超過50%,分別為安徽、貴州、湖南、江蘇和天津。
此外,監管政策也是部分惠民保產品停售的原因之一。2023年11月,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養老保險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禁止養老保險公司經營短期健康險業務,并明確業務范圍超出規定的養老保險公司應當在3年之內完成變更。受到政策影響,養老保險公司對承保和參與的惠民保產品做出動態調整,停售了單獨承保的惠民保項目。
不過,在惠民保產品增量回落的背后,核心挑戰仍是行業始終在探討的可持續性問題。鎂信健康首席商務官郎立良直言,籌資方面,部分惠民保項目的政府參與力度與保險公司的參保量都有所下降,健康體脫落率高,疊加帶病體占比升高,導致保費資金池規模不足。理賠方面,部分項目的賠付率上升較快,綜合成本率接近或超過100%,給保險公司的持續經營帶來一定挑戰。
事實上,發展普惠型補充醫療保險是世界性難題,如何平衡普惠性與商業性,是業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保險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閻建軍近日表示,政府或醫保部門通過分享行政資源,能夠明顯降低惠民保運行成本,有助于降低惠民保產品價格或提高賠付水平,提升參保率。為避免逆選擇風險,惠民保在風險保障需求之外,還應注意激發健康人群的公益助人需求和健康管理需求,并通過差異化保費、連續參保激勵等機制促進惠民保的可持續性。
品迭代聚焦十大方向
隨著參保和續保壓力增大,在保持原有價格不變或僅有小幅增長的情況下,不斷提高保障水平已成為惠民保產品迭代的主要方向。
《知識圖譜》研究結果表明,2024年度傳統惠民保產品迭代聚焦十大方向,包括費率、版本、參保人群、保額、免賠額、賠付比例、責任類別、藥品及適應癥、增值服務變化以及提供續保優惠。
惠民保項目的參保人群由最初僅覆蓋當地基本醫保參保人,逐步發展到增加“新市民”等靈活就業人員。目前更多的惠民保產品依據當地實際情況,將退役軍人、新生兒、戶籍人員、各類人才的直系親屬等納入保障。
更多的惠民保產品針對不同人群、不同保障需求開發升級版產品。2024年,新增產品中有58.33%的產品為傳統惠民保產品。其余產品包括互聯網門診類、特定群體類、綜合責任類。新增的傳統惠民保產品共7款,分布在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四個省級行政區。
許閑表示,惠民保整體迭代表現出“保障提升”“責任多元”的特點。在十大迭代方向中,最受關注的是免賠額調整、特藥目錄和適應癥變化以及提供續保優惠,整體導向旨在吸引更多的參保人繼續留存在項目中,提高產品可持續性。
數據顯示,在免賠額發生變化的產品中,97%為降低免賠額;在賠付比例變化的產品中,63%的產品涉及不同責任賠付比例的提升;在保險金額變化的產品中,85%的產品提高了總保額。
另外,惠民保在醫保內、外住院責任及特定高額藥品責任方面,醫保外住院責任的覆蓋面顯著提高。統計顯示,2021年,醫保外住院責任占比僅為27.14%,經過5年發展,包含醫保外住院責任的產品占總產品的比重已經達到83.43%。此外,醫保內住院責任和特定高額藥品責任覆蓋程度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
同時,惠民保逐步探索將更多的風險納入保障范圍。例如,增加了重疾給付責任、“港澳藥械通”費用、住院護理津貼、救護車急救費用、輔助生殖費用、門診指定藥品費用、在線問診藥品費用等責任。
惠民保產品納入的藥品超過千種,覆蓋了各類腫瘤和罕見病。但由于罕見病治療費用高、過往數據積累不足等原因,惠民保對罕見病的保障方式為“有限責任”疊加“分層保障”,處于罕見病保障探索初期。
強化商保創新藥支付作用
惠民保的不斷迭代發展,極大地強化了商業保險在多元支付中的作用,有效降低了民眾的醫療負擔,并推動了我國醫保、醫療、醫藥“三醫”協同聯動的進程。
許閑團隊比對《中國保險年鑒》數據、各地惠民保首次推出時點研究發現,惠民保推出后,承保險企在當地的商業健康險年保費收入相較其他公司平均提升約15%,且這一提升作用在惠民保推出首年最為明顯。
在惠民保引入特藥責任的城市,特藥責任對當地新投保重疾險的投保人所選取的保險保額起到了正向的促進作用。“這表明,惠民保除了以低廉的價格為更多民眾提供健康保障,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育和篩選作用,讓真正更需要保障的投保人自發選擇更高的商業健康險保障,促進了社商融合的進程。”許閑說。
12月14日召開的全國醫療保障工作會議提出,探索創新藥的多元支付機制,支持引導普惠型商業健康保險及時將創新藥品納入報銷范圍,研究探索形成丙類藥品目錄,并逐步擴大至其他符合條件的商業健康保險。
郎立良表示,惠民保、帶病體保險等產品的發展,為特定群體提供了更深層次的保障,也提高了創新藥物的可及性。特別是針對罕見病、血液腫瘤等高費用疾病,商業保險已經開始發揮重要作用。通過持續完善多元支付體系,商業健康險將為患者提供多層次的優質醫療服務,同時有助于促進新技術、新藥物和新藥械的落地。
在創新藥方面,現階段,惠民保應該是除了醫保目錄以外最主要的支付方式。在許閑看來,由于單個惠民保項目的市場銷量有限,議價能力較弱,建立“基礎惠民保特藥目錄”有助于形成良好市場預期,更好地發揮商業保險支付作用。惠民保特藥目錄調整需要兼顧一致性和差異性。但這需要給地方惠民保創新一定發展空間,包括基于當地疾病發生率和藥企發展情況做針對性處理。
原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在論壇上表示,在群眾多樣化和個性化醫療保障需求不斷增加的背景下,需要以惠民保發展為契機,著力推進商業健康保險規范化經營和高質量發展,嘗試制定商保目錄,與基本醫保形成有序銜接,并發揮協同效應,助力織牢醫療保障安全網、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記者 戴夢希)
(責任編輯: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