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4年,我國保險行業進入了新的增長周期,“高質量發展”是貫穿全年的一條主線。
在這條主線下,又有兩條“支線”共同驅動行業穩健前行:一是負債端“降成本、優供給”,具體舉措包括優化產品定價機制、落實“報行合一”、取消銀保“1+3”限制、新型險種快速發展、“商業保險年金”(以下簡稱“商保年金”)概念落地、互聯網財險新規出臺等。二是投資端“疏堵點、提收益”,監管部門出臺多項利好政策,促進長期資金入市,險企也多維度發力,通過密集舉牌等方式增強自身發展動能。
在投資端與負債端的雙輪驅動下,2024年保險行業取得了一系列成績:截至二季度末,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余額(不含保險資管公司管理的業外資金)首次突破30萬億元,并在三季度末增至32萬億元;前10個月,原保險保費收入超5萬億元,同比增長6.7%;原保險賠付支出約1.9萬億元,同比增長21.9%。保險行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防災減損、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的功能持續凸顯。
本報特選取保險業十件大事,展示今年行業發展的“十分精彩”,探尋行業未來的發展主線。
■ 本報記者 蘇向杲 冷翠華 楊潔 見習記者 楊笑寒
保險行業新“國十條”:
確立發展“路線圖”
如果要評選今年對保險行業影響最大的政策,那么非9月11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保險行業新‘國十條’”)莫屬,這是繼2006年、2014年之后,國家層面又一次對保險行業發展作出的全面部署。
保險行業新“國十條”對保險行業未來5年到10年左右的發展進行了系統部署,明確了推動保險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原則和發展目標,提出了有關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和工作舉措。
保險行業新“國十條”提出,到2029年,初步形成覆蓋面穩步擴大、保障日益全面、服務持續改善、資產配置穩健均衡、償付能力充足、治理和內控健全有效的保險行業高質量發展框架。保險監管制度體系更加健全,監管能力和有效性大幅提高。到2035年,基本形成市場體系完備、產品和服務豐富多樣、監管科學有效、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保險業新格局。
保險行業新“國十條”的出臺,對于充分發揮保險行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提升保險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推進金融強國建設,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大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身險產品定價機制:
長效化解利差損風險
今年,人身險行業負債端最重要的“大事”,當屬負債端壓降成本。
8月2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關于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要求,自今年9月1日起,新備案的普通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為2.5%,預定利率超過上限的普通型保險產品停止銷售。自10月1日起,新備案的分紅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為2.0%,預定利率超過上限的分紅型保險產品停止銷售。
短期內,預定利率下調對保險銷售產生了一定影響:在政策發布到正式實施的過渡期間,人身險行業保費同比增長較快;正式實施后保費同比有所下滑,今年9月份和10月份,A股五大上市險企人身險保費同比負增長,不過11月份就再次“轉正”。
更為重要的是,《關于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明確,要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這也是歷史上首次提出這一機制,對保險行業化解利差損風險、穩健發展十分重要。
1997年之前,保險公司自由決定保險產品預定利率,彼時,部分保單的預定利率曾高達8%至10%。為推動保險行業穩健發展,監管部門開始限制預定利率上限,此后預定利率上限波動下行。從近20年來看,預定利率上限的調整略滯后于市場利率,即保險公司負債成本的變化與市場利率不完全同步,這給保險公司資產負債匹配管理帶來了不小壓力。
而負債端利率調整機制變革將徹底改變這一局面。新的利率調整機制,將推動保險行業資產負債形成動態匹配機制,既能及時減少負債端成本壓力,又能緩解資產端投資壓力,利好保險行業穩健發展。
中介渠道政策聯動:
降低成本激發活力
目前,保險行業主要通過中介渠道獲取保費,而今年“報行合一”政策的深入推進以及銀保渠道取消“1+3”限制,對中介渠道的影響很大。
今年5月9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取消了銀行網點與保險公司合作的數量限制。這意味著在銀保渠道施行了近14年的“1家銀行網點只能代理3家保險公司產品”的規定(也被稱為銀保“1+3”)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實際上,在銀保渠道取消“1+3”限制之前,今年1月19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發布《關于規范人身保險公司銀行代理渠道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對銀保渠道落實“報行合一”的要求進行再次強調。
“報行合一”強調保險公司向監管部門報送產品審批或備案材料中所使用的產品定價假設,包含費用假設等,要與保險公司在實際經營過程中的行為保持一致。
在業內人士看來,“報行合一”是監管部門取消銀保“1+3”限制的“先行政策”,而后者是前者的配套政策,兩個政策旨在推動險企提升負債質量和業務價值。
兩個政策一前一后出臺的主要原因是,此前監管部門要求1家銀行網點與不超過3家保險公司合作,是為了避免眾多險企為搶占保費渠道而大幅支出手續費,繼而出現惡性無序競爭。“報行合一”政策嚴格落地后,限制銀行網點合作的險企數量已無必要。
“報行合一”與取消銀保“1+3”政策共同推進,有利于在保證銀保渠道手續費可控的前提下,促進銀行和險企深度合作,這將對銀保健康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新型險種“異軍突起”:
更加適配經濟結構轉型
今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深度調整,新能源車險、低空保險等新型險種“異軍突起”,成了保險行業一道“風景線”。
記者獲得的獨家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達907億元,同比增長52.74%,遠超全行業車險整體保費4.06%的同比增速。不過,新能源車險保費占車險總保費之比還不高,約為11.6%。
除新能源車險之外,有“空中車險”之稱的低空經濟保險也備受業界關注。今年以來,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等大型財險公司都加大了對低空經濟保險的布局。瑞士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研究院發布的研報認為,預計低空經濟保險市場規模在2035年有望達到80億元至100億元。
業內預計,隨著我國經濟的深入轉型,未來還會有類似芯片保險的創新型險種快速增長。從長遠來看,這些新險種的出現不僅為保險行業帶來了增量業務,也為實體經濟防范風險提供了新的金融工具。
不過,由于新型險種的風險特征與傳統險種具有很大差異性,保險公司還需要在產品創新、風險控制等方面加強研究。長遠來看,隨著市場參與者越來越多,新型險種的市場或將發生深刻變化,此前的一些難題將在實踐中找到更優解。
互聯網財險新規:
推動行業專業化精細化
曾被險企寄予厚望的互聯網財險業務一直是行業關注的焦點。
近年來,互聯網財險業務發展迅速,經營主體持續增加,為人民群眾消費、出行等提供了多樣化的保障服務,在服務實體經濟、服務新市民等社會治理領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部分公司風險管控不到位、線下服務能力不足、業務經營不合規不審慎等問題。
在此背景下,8月9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互聯網財產保險業務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了財險公司開展互聯網財產保險業務,應符合以下條件:最近連續四個季度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20%,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75%;最近連續四個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為B類及以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規定的其他條件。此外,互聯網保險公司開展互聯網財產保險業務還應符合《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有關條件。
在上述通知發布不久后,多家財險公司因未滿足風險綜合評級等要求,接連發布公告稱,暫停開展互聯網財險新業務。雖然短期內,部分險企面臨業務規模縮減、收入下降等挑戰,但從長遠來看,新規促使險企重新審視其業務結構,優化產品結構,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進而推動行業向更加專業化、精細化的方向發展。
與此同時,新規或將促使互聯網財險與電商、健康管理等眾多領域實現深度融合。
定義“商保年金”:
推動補齊養老第三支柱短板
近年來,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具有養老屬性的保險產品,但市場具有養老屬性的保險產品眾多,且分類各異,這不利于相關險種加快發展。
10月23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年金有關事項的通知》,正式明確商業保險年金概念,提出了推動業務發展、加強監管的相關舉措。
“商保年金”是指商業保險公司開發的具有養老風險管理、長期資金穩健積累等功能的產品,包括保險期限5年及以上、積累期或領取期設計符合養老保障特點的年金保險、兩全保險、商業養老金以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認定的其他產品。
“商保年金”概念落地后,多地政府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同時,多家保險機構也加大了對商保年金的布局力度。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有利于引導保險公司發揮在精算技術、長期產品開發和長期資金管理等方面的優勢,推動保險公司加快補齊養老第三支柱短板,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多樣的養老保障和跨期財務規劃服務。
時隔一個多月,政策方面再迎利好。12月份,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金融支持中國式養老事業 服務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大力發展養老保險一、二、三支柱,進一步推進商保年金產品創新。
未來,隨著消費者對養老保險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商保年金的潛力有望持續提升,并在健全金融保障體系、助力居民財富保值增值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打通險資入市堵點:
引導險企做價值投資者
保險行業除了在負債端有了諸多優化之外,保險資金投資環境也在持續改善。
8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培育壯大保險資金等耐心資本,打通制度障礙,完善考核評估機制,為資本市場和科技創新提供穩定的長期投資。
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努力提振資本市場,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資金入市堵點”。同日,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提出,著力完善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包括建立健全商業保險資金、各類養老金等中長期資金的三年以上長周期考核機制;培育壯大保險資金等耐心資本,打通影響保險資金長期投資的制度障礙,完善考核評估機制,豐富商業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模式,完善權益投資監管制度等。
險資是我國A股市場第二大機構投資者,也是典型的長線資金、耐心資本。險資入市環境的改善,對穩股市具有重要意義。今年以來,險資入市堵點進一步打通,投資環境持續改善,這為險資加大入市力度創造了良好條件。
險資的權益投資配置策略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一方面,險企要滿足負債端的剛性成本要求,有保本保收益的訴求。另一方面,在新會計準則下,權益資產的市場波動會顯著加大險企當期利潤的波動性。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最新數據,截至今年9月底,保險公司的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投資余額占總投資余額之比約12.8%,較去年底12.3%的占比略有提升。
相關政策的持續完善和落地,有利于引導保險公司做堅定的價值投資者,為資本市場提供穩定的長期資金。
新一輪舉牌潮:
彰顯“壓艙石”“穩定器”作用
今年,險資掀起新一輪舉牌潮,引發了資本市場廣泛關注。
截至12月26日,今年至少有7家險企共舉牌上市公司19次,被舉牌的上市公司多屬于基建、環保、交通運輸、醫藥等領域,普遍具有高股息特點。
上一輪由中小險企主導的險資“舉牌潮”發生在2015年前后。彼時,險資加大了對銀行、地產、商貿等行業標的的舉牌力度。被舉牌上市公司多具有股權結構較為分散的特點,部分險資為了獲得上市公司控制權而激進舉牌,甚至引發了股權“爭奪戰”。
如今,險資舉牌本著財務投資之目的,不直接參與上市公司經營,更無意爭奪控制權。在我國資本市場需要進一步壯大長期資本、耐心資本的背景下,險資持續加大對上市公司的投資力度,既有利于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也彰顯了險資作為資本市場“壓艙石”和“穩定器”的作用。
從長遠來看,不一樣的險資舉牌潮有望壯大A股市場增量資金,改善市場“長錢”不足的局面,助力資本市場平穩健康運行。
投資端回暖:
助推人身險公司業績大漲
受益于投資端良好的收益率,保險公司業績一掃近幾年的陰霾。
今年三季度資本市場回暖也讓險企迅速“回血”。在此背景下,前三季度人身險公司綜合投資收益率一路高歌猛進,75家人身險公司的綜合投資收益率平均為5.69%,22家險企綜合投資收益率超過了7.0%。
高投資收益率拉動利潤快速增長。前三季度,75家人身險公司總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28575億元,同比增長8.6%;總計實現凈利潤2846.74億元,同比增長135%。
新會計準則下,保險公司業績與資本市場的波動同頻共振,市場也需理性看待。從長期來看,險企要持續夯實投資能力,優化負債端業務基礎,錘煉跨周期的經營能力。
持續加強制度建設:
多維度護航行業平穩發展
除了負債端與投資端重大事件之外,今年以來,保險行業也迎來許多制度性文件,促進行業穩健發展。
3月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人身保險公司監管評級辦法》,強化人身保險公司分類監管,推動人身保險行業高質量發展。
為真實反映保險行業投訴,打擊保險欺詐,4月16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印發《保險業異常投訴識別指引》;7月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反保險欺詐工作辦法》,防范和化解保險欺詐風險。
為改進保險公司財務再保險業務監管,《關于改進保險公司財務再保險業務監管的通知》于11月份發布,對財務再保險合同行為、財務再保險相關方責任、財務再保險監管等方面作出了全面的規范。
此外,11月29日,《保險資產風險分類暫行辦法》發布,旨在加強保險集團(控股)公司和保險公司的全面風險管理,真實反映資產質量。
整體來看,今年保險行業相關制度的出臺,進一步促進行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多維度推動行業穩健發展;同時,增強了行業識別和控制風險的能力以及國際競爭力。
(責任編輯: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