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福利久久久精品,99视频/这里只精品24热在线,99re8这里有精品热视频免费,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

破解養老難題:商業保險面臨諸多期待

2025-01-08 11:01 來源:金融時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馬欣)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破解養老難題:商業保險面臨諸多期待

2025年01月08日 11:01    來源: 金融時報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養老問題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隨著“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逐步轉變,人們開始尋求更多樣化的養老模式來應對未來的生活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保險作為一種重要的風險管理手段,商業保險公司開始利用自身優勢,積極探索多層次的養老模式,從社區養老、城心養老到旅居養老、居家養老。作為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險業如何賦能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以減輕人們對養老問題的擔憂?

  挑戰之一:養老資金儲備不足

  有研究機構預計,到2030年,我國將進入老齡化高峰期。屆時,老年人口比例將進一步上升,對養老保障的需求也將急劇增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負擔逐漸加重,僅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難以滿足廣大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商業養老保險應該成為重要的補充力量。

  當前,我國已經建立了三支柱的養老保障體系,但是三支柱發展并不均衡。據統計,截至2023年年底,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0.7億人,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參加人數近7600萬人,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開戶數超過4900萬戶,但個人賬戶空轉率約占七成。

  與此同時,以基本養老保險為代表的養老金替代率實際并不高。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董事長蔡希良曾表示,國際組織養老金替代率是55%,我國還沒有達到這個指標。養老金替代率低導致老年群體的支付能力不足,難以形成有效需求。

  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養老資金儲備不足是當前老年人養老生活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商業保險在養老金儲備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一方面,商業保險產品可以提供相對穩定的投資回報,幫助消費者積累更多的養老金;另一方面,商業保險還可以提供額外的風險保障,如身故保障、健康保障等,為消費者老年生活進行全方位‘護航’。”該業內人士說。

  挑戰之二:服務供需不匹配

  養老服務供需不匹配問題同樣嚴重。養老服務需求隨老齡人口增加而日益增長,但養老服務供給卻存在明顯不足。

  蔡希良認為,一方面養老服務的供給不充分、不平衡。比如養老設施供給錯配,2023年北京市養老機構總體入住率只有38%,且2/3以上的養老機構在郊區,但有3/4的老年人口居住在城區;另一方面養老服務發展不充分。“90%以上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方式,但居家長期照護、助殘、助醫等需求較大的適老化供給嚴重短缺。此外,醫養綜合服務保障水平也有待提升,目前絕大部分養老機構‘只養老不醫護’,但是醫療機構‘只治病不養老’,老年人難以同時獲得生活照料和醫療養護。”蔡希良說。

  具體到養老模式上看,居家養老、社區養老等新型養老模式尚處于起步階段,服務體系尚不完善。盡管這些模式在近年來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推廣和支持,但在實際操作中仍面臨諸多困難。例如,居家養老服務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服務質量難以保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不足,活動內容單一,無法滿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在現在發展階段,標準化將成為整合服務的關鍵因素。此外,當前市場上的供應商水平參差不齊,所提供的服務也存在顯著差異。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如何從這些供應商中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方全球人壽副總經理童伯寧在接受采訪時說。

  挑戰之三:醫療保障需求迫切

  老年人是醫療保障的重點人群,但醫療資源的緊張和醫療費用的高昂卻給老年人帶來了沉重負擔。許多老年人在面臨疾病時,因無法承擔高昂的醫療費用而放棄治療,導致健康狀況惡化。此外,部分老年人因行動不便等原因,難以獲得及時、有效的醫療服務。

  大家保險前不久發布的《中國城市商業養老白皮書(2025)》(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56.7%的受訪者對當前醫療保健類需求感到不滿意。具體來看,受訪者的需求集中在鄰近優質醫療資源以方便隨時就醫、及時救治大病和急病。

  對于以商業養老保險作為養老生活的規劃,《白皮書》顯示,77.7%的中年受訪者已經開始做養老準備,65.6%的老年受訪者認為該提早進行養老準備,養老規劃主動性顯著提升。而“保險+養老”的模式實現了保險保障、養老資金準備和服務供給的有效鏈接和融合,開始受到普遍歡迎。通過養老保險,人們可以在年輕時為退休后的生活做好資金儲備、醫療資源儲備等,確保老年生活的品質。

  針對老年人醫療保障需求迫切的問題,保險業也于近幾年推出了更加適合老年人的醫療保險產品,設計具有針對性保障范圍的醫療保險計劃,并提供健康管理、疾病預防等增值服務,幫助老年人更好地管理健康風險。(記者 王笑)

 

(責任編輯:馬欣)


    中國經濟網聲明:股市資訊來源于合作媒體及機構,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