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福利久久久精品,99视频/这里只精品24热在线,99re8这里有精品热视频免费,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

“平安系”再度出手囤銀行,郵儲、農行、招行H股接連獲增持,近一月掃貨已逾30億港元

2025-01-14 14:54 來源:財聯社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馬欣)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平安系”再度出手囤銀行,郵儲、農行、招行H股接連獲增持,近一月掃貨已逾30億港元

2025年01月14日 14:54    來源: 財聯社    

  財聯社1月14日訊(記者 夏淑媛) 開年以來,險資持續加碼銀行H股。 

  1月14日,港交所最新權益披露資料顯示,1月8日,郵儲銀行(01658.HK)獲平安人壽在場內以每股均價4.5639港元增持716.8萬股;1月7日,平安資管增持招商銀行(03968.HK)293萬股,每股作價38.1698港元;同日,中國平安以每股平均價4.2216港元購入農業銀行(01288.HK)3167.8萬股。 

  據悉,增持完成后,“平安系”對上述兩家國有大行及一家股份行的持股比例均超過5%,觸及舉牌線。據財聯社記者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個月,中國平安及其一致行動人累計增持銀行H股已超30億港元。 

  險資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在當前低利率環境下,險資偏好具有穩定性、防御性的國有大行,目前國有大行H股股息收益率為6%-7%,對保險資金具備吸引力。此外,國有大行的中期派息安排也有利于穩定股價。 

  平安人壽增持郵儲銀行716.8萬股,平安資管1.12億港元加碼招行

  通過二級市場買入、頻頻觸發5%舉牌線成為險資2025年投資的一大特點。 

  1月7日至8日,中國平安及旗下兩家子公司平安人壽、平安資管分別出手,先后舉牌兩家國有大行H股和一家股份行H股。 

  1月14日,港交所最新權益披露資料顯示,2025年1月8日,郵儲銀行(01658.HK)獲平安人壽在場內以每股均價4.5639港元增持716.8萬股,涉資約3271.4萬港元。增持后,平安人壽最新持股數目為995987000股,持股比例由4.97%上升至5.01%,觸及舉牌線。 

  無獨有偶。除了郵儲銀行,農業銀行H股亦獲中國平安增持。據港交所披露,1月7日,中國平安以每股平均價4.2216港元購入農業銀行H股3167.8萬股,涉資約1.34億港元。此次增持后,中國平安對農業銀行H股的持股比例由4.95%提升至5.05%。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中國平安首次增持農業銀行H股。此前,中國平安旗下公司平安資管已于1月3日買入農業銀行H股16521000股,每股平均價4.2257港元,耗資約6977萬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舉牌兩家國有大行,平安系亦對股份行青睞有加。1月7日,平安資管增持招商銀行(03968.HK)293萬股,每股作價38.1698港元,涉資1.12億港元。 

  截至1月13日,平安資管持有約2.3億股招行H股,持股比例達5%,已超過貝萊德集團位于招行H股股東的第六位,已經躋身港交所披露的大股東完整名單。 

  平安系近一個月斥資超30億港元掃貨銀行股,低利率環境下險資青睞高息股

  據財聯社記者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個月,中國平安及其一致行動人(平安資管、平安人壽)累計增持銀行H股已達30億港元。 

  其中,2024年12月31日,平安人壽發布公告稱,平安資管受托該公司資金,投資于工商銀行H股股票,于2024年12月20日達到工商銀行H股股本的15%,根據香港市場規則,觸發平安人壽舉牌。 

  此外,平安也在近期對建行進行增持。2024年12月18日,中國平安和平安資管分別增持6770.3億股和6725.5萬股建設銀行H股。 

  一家大型壽險公司首席投資官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我們認為國有大行股票近似于中央政府的高息債,擁有逆周期特點,在下行周期表現相對穩健,過去3年跑贏大市,目前0.4-0.5倍的港股估值仍為歷史較低水平,所以是在市場不確定性較大時的安全之選。” 

  上述人士進一步指出,在當前低利率環境下,高息股對險資而言仍具備吸引力。目前國有大行H股股息收益率為6-7%、A股股息收益率約4-5%,而有A股投資者認為較10年國債利率有200個基點以上利差的股息收益率即可接受。 

  此外,國有大行的中期派息的安排有利于穩定股價。“目前來看,我們還是偏好具有穩定性、防御性的國有大行。” 

  而對于全國性股份制銀行,業內人士展望,其更多是取決于經濟增長的高彈性股票。受2023年4季度以來多項降費舉措影響,偏重零售、資本市場、財富管理業務的股份制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在2024年大幅下降。 

  進入2025年,隨著基數效應的減弱,預計后續中收跌幅相對有限,如果居民消費和地產銷售能有所反彈,預計股份制銀行會有更好的股價表現。

 

(責任編輯:馬欣)


    中國經濟網聲明:股市資訊來源于合作媒體及機構,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