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28日訊 由中國經濟網聯合中國平安推出的《金融消保大咖說》節目于今日播出,本期節目的話題是“識別‘黑中介’非法本質,共護清朗金融消費空間”。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與金融機構打交道日益頻繁,必然會帶來消費糾紛、金融維權。一旦出現金融消費糾紛,大部分消費者會選擇依法維權,但也有少部分消費者“病急亂投醫”,總想著尋求“捷徑”來解決問題。
中國經濟網記者近日在街采中發現,不少消費者都聽說過“代理維權”“代理投訴”,并且知曉所謂的“代理維權”不合法且存在風險。但就如果陷入“黑中介”陷阱后如何維權,不同消費者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多數人選擇報警或求助司法途徑解決。
對此,平安銀行北京分行消費者權益保護部副總經理孫媛在節目中肯定了消費者的做法。她表示,消費者如對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存在疑問,應當通過正規渠道提出合理訴求,可以通過金融機構公布的全國統一服務熱線、官方網站或服務柜面等渠道反映訴求,直接與金融機構協商解決;協商不成可以通過行業糾紛調解組織調解,或根據監管權限向當地銀保監分局、金融工作局等金融監管部門反映,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事實上,“黑中介”非法代理不僅應被大力打擊整治,更應在源頭上得到遏制。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濤看來,凈化金融市場環境,遏制非法代理維權,需要金融消費者、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共同努力。
遏制非法代理維權需三方共同努力
面對“非法代理投訴”中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與公安機關建立有協調合作機制,讓不少“非法代理投訴”中介鋃鐺入獄。
據監管部門公布的案例,2019年,被告人張某、謝某璐分別在網上發布廣告稱:有償代客戶追回經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的錢款,并要求客戶提供轉賬流水、身份信息等材料。事后,二人直接或通過他人,除了向中國人民銀行投訴第三方支付平臺為非法網站提供結算服務,并通過向第三方支付平臺投訴、施壓、脅迫等手段非法獲取退款并從中牟利。張某、謝某璐分別招攬了被告人李某、賴某某、王某參與實施至中國人民銀行及第三方平臺公司投訴、查詢客戶訂單等行為以完成退款,張某一方涉及實際退款人民幣116994元,謝某璐一方涉及實際退款人民幣143264元。
尹振濤分析稱,上述案例涉及“黑中介”非法代理維權。金融消費者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是正當行為,但“黑中介”是通過非法的手段、方式和方法代替消費者維權,這是一種違法違規的行為。“借錢也好,其他的金融行為也好,都是有合同規定、有金融業務相應規定的,但是‘黑中介’以各種方式脅迫金融機構,造成非法代理維權的存在。”
在尹振濤看來,部分非法代理維權涉及的金額相對不高,“黑中介”借助技術手段后,金融機構較難發現問題,且“黑中介”在非法代理維權的過程中有利可圖,讓他們選擇鋌而走險。
那么,面對這種隱秘性較高、有較大識別和打擊難度的犯罪行為,應該如何應對呢?在尹振濤看來,遏制“黑中介”非法代理維權需要金融消費者、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的共同努力。
首先,金融消費者應遠離“黑中介”。尹振濤提醒金融消費者不要貪圖小利,即使通過“黑中介”獲得了一定利益,也是非法獲利,這本身就是一種違法行為。
此外,金融機構應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加強內部的管控制度,及時發現相關問題,給予金融消費者提示,并上報金融監管部門,必要時協作配合公安機關。
同時,尹振濤認為,金融監管部門應從整個行業層面來完善監管制度體系,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監管部門也應該通過一些科技技術手段,通過預警提示,不斷發現可疑線索,這對凈化整個金融環境會有很大的幫助。”尹振濤說道。
勿輕信、勿傳播“非法代理投訴”
孫媛解釋稱,打著代理維權旗號的犯罪分子,先以了解案情為由要求消費者提供銀行卡、身份證、保單等重要金融信息,然后利用消費者銀行卡賬戶,截留占有消費者錢財,更有甚者利用消費者個人信息開展洗錢等違法活動。無論是要求消費者委托非法代理代理處置信用卡債務,還是修復征信等行為,最終往往都會損害消費者的權益。比如,某些看似有效的故意拖延償還信用卡欠賬的非法代理維權攻略,實際上消費者往往要承擔逾期滯納金及罰息等后果。央行也多次發文提示,征信領域不存在“征信修復”等說法,消費者花錢“洗白”征信終將“越洗越亂”,到頭來影響個人信用。
據孫媛介紹,近年來,為進一步遏制非法代理維權,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如北京、河南、山東等多地的金融監管部門聯合公安機關開展了打擊金融領域非法代理維權灰黑產業行動,讓不少“非法代理投訴”中介鋃鐺入獄。
目前,很多金融機構也積極響應監管號召,紛紛成立打擊金融黑產專項工作組,與監管、公安、市場監督管理局等形成聯動模式,對違規代理維權進行網格化、屬地化的精準打擊。在多方的密切配合下,通過刑事立案、行政打擊、訓誡教育等手段,有效處置涉黑案件,有力打擊了非法“代理維權”黑色產業。
同時,對消費者端,監管和金融機構也不斷加強教育宣傳和風險提示,形成持續時間長、觸達方式多樣、立體的警示氛圍,讓消費者了解“代理維權”的非法本質、套路手段和危害等等,自覺警惕黑中介的陷阱。“比如平安銀行今年就針對黑中介發起了‘2023清朗行動’,號召廣大消費者們樹立風險責任意識,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共同維護金融市場正常、清朗的秩序。”孫媛稱。
在此,孫媛提示廣大金融消費者三點注意事項。
第一,要樹立理性的金融消費和投資理念,接受正規持牌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服務,拒絕非法承諾保本保收益等違規執業行為。應該通過正規渠道了解征信異議申請、融資成本、抵押、擔保等金融概念,掌握一定的金融常識。在購買金融產品或服務前,要充分了解金融產品或服務內容,詳細閱覽合同條款和注意事項,明確知悉消費者權利和義務,謹慎簽字確認。購買保險產品要符合自身風險保障需求和經濟能力,使用信用卡或貸款類產品應考慮借貸成本和還款能力,投資理財產品應符合自身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
第二,要樹立依法維權意識,警惕參與“非法代理投訴”可能面臨的風險隱患,對于“非法代理投訴”勿輕信、勿傳播。消費者如對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存在疑問,應當通過正規渠道提出合理訴求,可以通過金融機構公布的全國統一服務熱線、官方網站或服務柜面等渠道反映訴求,直接與金融機構協商解決;協商不成可以通過行業糾紛調解組織調解,或根據監管權限向當地銀保監分局、金融工作局等金融監管部門反映,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強化個人信息保護。金融消費者要注重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不要輕易將本人身份信息、通訊信息、家庭信息和銀行賬號、密碼、驗證碼等金融信息泄露給他人,或者委托他人代為辦理相關手續,避免個人信息被非法使用或買賣而遭受損失。消費者如果發現個人信息被非法利用等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情況,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尋求幫助,以確保人身財產安全。當發現不法組織或個人通過互聯網平臺捏造事實、散播謠言的,可向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舉報;如發現不法分子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職務侵占、尋釁滋事、詐騙、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情況,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
節目簡介:
《金融消保大咖說》節目是中國經濟網聯合中國平安為積極配合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央網信辦、公安部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工作,號召廣大網友爭做金融好網民,普及金融基礎知識、提升金融消費者素養,推出的金融消費者素養提升系列公益課堂,2022年-2023年計劃播出10期。節目旨在傳遞科學的投資理財理念,防止人民群眾受騙上當,引導金融消費者正確使用金融服務,倡導理性消費投資。
(責任編輯: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