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3月18日),央行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月末,中國金融機構人民幣外匯占款29.343萬億元,較1月份新增422.14億元。
同日,國家外管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月,銀行結匯7278億元人民幣(等值1187億美元),售匯8332億元人民幣(等值1358億美元),結售匯逆差為1054億元人民幣(等值172億美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結售匯逆差擴大的情況下,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反而增多,這種背離現象并非第一次出現,而市場對這兩項數據的解讀也出現分歧。
對此,有專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可能有小部分非正常渠道跨境資金流入。
結匯意愿總體下降
國家外管局數據顯示,2月,銀行代客結匯7089億元人民幣,售匯7701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逆差612億元人民幣;銀行自身結匯189億元人民幣,售匯631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逆差442億元人民幣。
與1月份相比,銀行結售匯逆差幾乎翻倍增長,而代客結售匯逆差則有所收窄。這與2月份的美元、人民幣走勢基本相合,2月人民幣即期貶值0.3%,同期美元指數上漲0.47%。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今年1~2月,銀行累計結售匯逆差254億美元,其中2月份逆差172億美元,反映出自去年人民幣兌美元貶值以來,貶值預期有所增強,使結匯意愿下降、購匯意愿上升。此外,春節期間我國居民出國旅游和購物的熱潮也增加了購匯需求。
國家外管局數據還顯示,今年1~2月,銀行代客累計遠期結匯簽約1783億元人民幣,累計遠期售匯簽約3084億元人民幣,累計遠期凈售匯1301億元人民幣。
溫彬認為,這主要反映未來需要美元支付進口以及償還美元債務企業的遠期購匯需求,目的是鎖定債務的匯率風險。
分析師:或有資本流入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結匯減少,但2月份的外匯占款還是出現了增長,其中一項可能性是2月的外貿順差導致。
對此,交通銀行昨日發布觀點稱,2月份外匯占款增加422億元,多于市場預期,連續兩月下降的態勢有所緩解。從國際經濟金融基本面情況來看,貨物貿易凈順差較大 (3705億元),直接投資項下順差持續(外商直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均有利于外匯占款形成。
然而,從直觀的結售匯逆差數據來看,外匯占款增長難以解釋。“可能有小部分非正常渠道跨境資金流入。”一位機構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種可能性不能排除。
事實上,外匯占款與結售匯數據的背離現象并非第一次出現。
如2014年10月,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661億元人民幣,但當月結售匯逆差達到1673億元人民幣,同時當月貿易順差達到454億美元,進而一度引起市場有關熱錢借道虛假貿易流入的擔憂。
目前,尚無進一步的數據印證上月有非正常的跨境資金流入,但從前兩月外匯存款增加的角度來看,至少沒有形成大規模的資本外流。
溫彬分析認為,盡管今年前兩個月我國實現貿易順差累計1206.5億美元,創歷史同期記錄,但并未對結匯產生壓力,今年1月和2月外匯存款扭轉了連續4個月負增長的走勢,累計新增外匯存款639億美元,說明在人民幣貶值預期下企業和居民進行了資產負債表的幣種結構調整,并未形成資本外流的趨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國家外管局局長易綱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曾表示,過去外匯儲備多為央行持有,現在企業、個人、金融機構愿意多持美元,這種調整是合理正常的,同時必須警惕不正常的跨境資金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