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違約風暴遠沒有“停歇”,且有向縱深發展的傾向。《經濟參考報》記者1日向新華信托相關人士求證獲知,因債務人內蒙古奈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無法按期償還本息,導致新華信托此前發行的“新華信托華恒70號奈倫農業示范園區項目貸款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第一期)”(簡稱“華恒70號”)5月27日到期無法兌付。截至目前,包括中小企業私募債、公募國企債券等有近30只總規模共計100億的債券出現兌付危機,其中超七成是去年以來發生兌付危機,且今年以來月月有兌付危機事件發生。
“華恒70號信托計劃已進入公司的處置階段了。”6月1日,新華信托相關工作人員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而在上周,新華信托已在涉及信托產品的相關方內部發布公告,因債務人內蒙古奈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突發事件已致其無法正常經營,無法按期償還5月27日到期的華恒70號1.159億元的信托本息。為保障本信托計劃項下投資人的權益,目前受托人正通過法律手段對債權人進行風險化解。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自2007年福禧債出現兌付危機以來,已有27只債券出現過兌付風險,涉及金額96億元,這其中64%的債券已經得到償付或者擔保代償,化解違約風險,其余36%的債券風險仍在處置中,出現兌付危機的多數為2014年以來發行的中小企業私募債以及今年發行的幾只公募債。
有債券業內人士直言,進入2014年以來,隨著私募債品種進入到期(回售)高峰期,私募債領域違約已經呈現出經常化趨勢,如2014年的“13中森債”、“12華特斯”、“12金泰債”、“12津聯債”和“13華珠債”,2015年的“12東飛債”、“12致富債”、“12藍博債”等債券。
華融信托研究員袁吉偉表示,“需要注意的是,出現風險的債券或者發生實質違約的債券數量在2014年以后明顯增多,2014年11只債券出現信用風險事件,2015年以來則有9只債券出現信用風險事件,基本每月都有。”
“從債券風險誘因看,一是所在行業產能過剩以及行業景氣度下降,導致經營業績大幅下滑,連續虧損,喪失外部融資渠道。二是受到互保、對外擔保等或有債務影響,涉及訴訟,資產被查封,生產停滯,這多集中于中小企業。三是企業經營不善,或者企業實際控制人涉案,導致企業業務停滯。四是個別債券可能涉及發行人欺詐或者弄虛作假。”袁吉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