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浪財經昨日消息,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發各分局通知,對個人購匯分拆交易提高警惕,必要時拒絕購匯申請。對此,有關專家表示,針對個人購匯,之前就有總額管理和關注名單管理,只是在目前形勢下,觸發了強化執行。
◎每經記者 施娜
據新浪財經昨日(9月9日)消息,國家外匯管理局(以下簡稱外管局)上海分局通知,對個人購匯分拆交易提高警惕,必要時拒絕購匯申請。
8月25日,外管局曾通報對部分機構、個人違規辦理外匯業務的處罰。通報顯示,有少部分企業和個人通過虛假單證、作廢單證、重復使用單證或構造虛假交易等欺騙手段,或通過分拆匯出等方式,實現外匯資金違規流出和購匯;部分銀行未嚴格履行真實性審核義務,違規辦理結售匯和外匯資金跨境收付業務。
對此,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外管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果消息屬實,這也不是新的政策,針對個人購匯,之前就有總額管理和關注名單管理,只是在目前形勢下,觸發了強化執行。
管濤認為,此前外管局對違規業務進行處罰的,有購匯行為,也有收匯行為,所以談不上對打擊資本外流的升級。
記者注意到,一個大的背景是,截至目前,我國外匯儲備距2014年6月的歷史峰值減少約4300億美元。
專家:有必要適當限制換匯
據新浪財經昨日消息,外管局下發的通知內容主要包括:加強企業客戶購匯管理、加強服務貿易外匯審核、加強個人分拆和重復購匯管理。
其中,對個人分拆購匯加強監管受到廣泛關注,外管局要求各家銀行對可能的分拆交易提高警惕,必要時拒絕購匯申請。
根據外管局上述通知,5個以上不同個人,同日、隔日或連續多日分別購匯后,將外匯匯給境外同一個人或機構;個人在7日內從同一外匯儲蓄賬戶5次以上提取接近等值1萬美元外幣現鈔;同一個人將其外匯儲蓄賬戶內存款劃轉至5個以上直系親屬等情況界定為個人分拆結售匯行為。
對此,有專家稱,這是監管部門為防范國內資本外流所采取的措施。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學彬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資本外逃情況是有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民幣仍存貶值預期以及資金從股市流出,監管部門適當進行換匯限制是有必要的。“但只要人民幣不是持續貶值,這種預期就不會演化成資本外流危機。事實上,自‘8·11’匯改(即央行宣布完善人民幣中間價報價機制)突貶之后,最近并沒有貶值,反而是在升值。”陳學彬稱。
同時,管濤亦表示,我們的貿易項順差,非貿易項逆差,但在流入流出雙向均衡管理下,流入或流出度是正常的,并不是只有零才是平衡,允許少量順差或者逆差存在。
多因素致外儲減少
央行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8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從36513億美元下降至35574億美元,減少939億美元,為連續第四個月下降,單月減少額也創有記錄以來最高。
對此,央行新聞發言人9月8日就外匯儲備下降問題表示,從外匯儲備8月份單月變動情況看,主要影響因素有三方面:一是央行在外匯市場進行操作,向市場提供外匯流動性;二是外匯儲備委托貸款項目在8月份進行了一些資金提款;三是8月份國際市場一些主要金融資產價格出現不同程度回調。
記者注意到,在過去較長一段時期,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外匯儲備持續連年大幅增長。2008年~2013年,年均新增外匯儲備3276億美元,高于2005年~2007年年均增加3063億美元的規模。2014年6月末,外匯儲備達到3993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此后,外匯儲備由升轉降。截至目前,外匯儲備距2014年6月的歷史峰值減少了約4300億美元。
對此,管濤表示,外匯儲備減少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現象,而且其并非一個只能增不能減的數字。人民幣還是高息貨幣,雖然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短期內外匯儲備受市場情緒的影響,但未來趨勢不一定,至于匯改,最終要實現匯率市場化。“截至2015年6月末,外匯儲備為36938億美元,相較2014年6月減少了2994億美元,其中估值變化為主要因素,占了近三分之二,實際上減少的外匯儲備量僅為900多億美元。”管濤說。
此外,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則表示,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外匯儲備之所以減少,一是外匯儲備里的非美元資產因貨幣貶值造成的估值損失;二是少量資金的確開始外流。但這些都不是導致外匯儲備縮水的主要原因,一個不容忽視的趨勢,是中國正在推行“一帶一路”戰略,對外有大量投資并購項目,加之近年中國居民增加對外投資力度,某種程度也會導致外匯儲備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