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平均規模逐期下降,小規模基金清盤加速。開放式公募基金的平均規模自15年底達到峰值30.42億元后開始逐期下降,截止至17年3月底已經下降至21.71億元,規模小于5000萬的共有198只,規模小于2億元的高達843只。與此同時,隨著基金規模的縮小,基金清盤的節奏也在加速。上個月共有7只宣布終止合同,進入清算程序,其中4只保本基金是因為不再滿足保本基金存續要求;另外3只則是觸發清盤條款,4月儼然成為史上公募基金清盤最密集的月份。
指數型基金:該類基金的規模相比其他基金而言整體偏小,這是因為一方面其波動性較大、風險較大;另一方面在我國市場中主動管理的確能帶來超額收益,因此投資者更偏好于購買主動管理型基金。而對指數型基金而言,先發優勢的確比較明顯;其次指數差異化的確比較重要,但前提是符合市場的需求,否則逃不過無人問津的境遇,一些細分領域指數更是如此;此外,個性化的指數普遍規模較小,建議在發行該類產品時慎重考慮。
主動管理股票型基金:該類基金規模持續低于5000萬主要是由于歷史業績較差,同時基金的替代效應也是一部分原因。基金經理變更對小規模基金的影響不顯著。這部分基金以個人投資者為主,機構投資者則相對謹慎。
債券型基金:該類基金的規模與基金業績有一定關系,主要體現在個人投資者身上。而機構資金對規模的影響最為直接。
QDII基金:在海外投資能力跟不上的情況下,建議QDII仍然以指數型產品為主。對于細分領域的QDII由于受眾面較小導致規模不大。對于一些有吸引力的QDII產品,如果不能很好地實現投資目標,仍然逃脫不了被贖回的命運。主流市場的基金目前仍然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即使表現稍差,仍有投資者愿意買單。
風險提示:本報告為專題類研究報告,涉及的基金僅作為案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責任編輯: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