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上一輪去杠桿、去通道的強監管后,基金子公司的發展腳步逐漸慢了下來。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基金子公司規模為7.3萬億元。
通道業務受限、非標業務清理,基金子公司無疑被監管倒逼著走上轉型之路。據記者了解,除了資產證券化(ABS)業務,個別基金子公司開始謀求基金中基金(FOF)業務,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私募產品整合”。另外,也有基金子公司開始尋求知名機構合作,以擴大自身競爭力。
新方向突圍
記者獲悉,有基金子公司開始尋求類似于FOF產品的業務模式。在滬上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總經理看來,目光不應局限在狹義的FOF概念,而是更廣義的“產品整合”。
“基金子公司如果單純地做類FOF產品并不具有優勢,因為新規對子公司和母公司的業務是嚴格界定的,子公司對于FOF產品的底層資產無論是研究還是渠道都不夠專業,可能需要另外的模式。”在其看來,目前可操作的方式有三種:
第一種類似私募產品的整合,主要集中在主動管理型產品,基金子公司完全可以尋找優質的私募產品,對于產品的特色、行業輪動進行分析,從中選出最合適的進行配置。
第二種是混合資產的概念,即不限定于專門的產品,而是做更大的資產配置,以一個類似的安全墊為根本,再投資一些風險更高的領域甚至期權,最終獲得一個預期收益率。
第三是做股權產品,但這一塊更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有正式產品。
滬上另一家基金子公司副總經理認為,在轉型過程中,最需要關注的并非是轉型后的業務模式,而是子公司自身的特色和優勢。
據悉,該基金子公司目前正在發行一款專戶產品,雖然與市場上標準化的產品并無差異,同樣是股債混合型,且設置了一定比例杠桿的劣后級,但是,公司在權益類投資方面聯手了東方紅資產管理。
據記者了解,不少基金子公司開始在轉型的道路上另辟蹊徑,包括將團隊重心向銷售部門傾斜、專門定位于股權投資、資產并購等。
ABS仍需觀察
正如上述滬上基金子公司副總經理所言,特色才是一家公司發展的根本。由于對每項業務的人才需求是不一樣的,在轉型過程中的每一步摸索,其實都是在對自己業務的一個定位,沒有哪條轉型之路是暢順的。“大家選擇ABS也只是因為轉型難度相對較小,并且有一定的發展前途,這兩點是轉型的首要條件。”
但他也指出,ABS由于人才和項目門檻所限,并非所有的子公司都可以直接上手,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看好這部分市場,資源逐漸緊缺,是一個從藍海到紅海的過程。
根據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數據,截至2017年12月31日,累計共有118家機構備案確認1125只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總發行規模達16135.20億元,較2016年底累計規模增長了133.56%。
在1125只出具備案確認函的產品中,管理人為證券公司的71家,基金子公司有47家,基金子公司發行的產品規模合計3174.20億元,占比19.67%。
按存續規模統計,基金子公司發行的產品規模合計2142.22億元,占比也僅為18.29%。可以說,ABS業務雖然依舊有極大的空間,但短期還看不到類似通道業務般的擴張速度。
“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去做ABS業務,但國內的ABS市場還是相對不完善,只有產品創設和投資過程,沒有交易流轉,對ABS項目沒有一個合理的定價。”上述基金子公司副總經理指出,雖然發展到后期ABS業務的市場規模會逐漸變大,但競爭同樣會使得業務賺錢的空間縮小,基金子公司不能盲目局限在ABS業務上。
(責任編輯: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