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毛藝融
近期,港股公司回購熱情高漲。僅7月1日至8月4日,港股回購金額合計已超310億港元。
行業龍頭公司頻頻出手,領銜“大手筆”回購。7月份至今,有4家港股公司的回購金額超過30億港元,分別為美團-W、騰訊控股、友邦保險、匯豐控股,這些公司回購額分別為93.79億港元、90.14億港元、50.23億港元和35.79億港元。
事實上,今年以來,港股上市公司回購積極性持續增強,回購家數較往年顯著增加,回購規模超過去年全年。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4日,今年以來港股共有208家上市公司實施回購,家數較去年同期的126家上升65%;回購金額合計達1575.85億港元,較去年同期的575.79億港元大幅提升174%。
其中,騰訊控股、匯豐控股、美團-W、友邦保險、東岳集團的回購額排名前五,回購金額分別為613.64億港元、241.98億港元、233.26億港元、180.77億港元和36.98億港元。
具體來看,截至8月4日,騰訊控股今年已經累計回購了65次,累計回購超1.78億股,回購總金額達613.64億港元,遠超去年全年。僅今年第二季度,騰訊控股回購38次,單季回購金額達到375億港元。而2023年年報顯示,公司在2024年度將投入不少于1000億港元(約合128億美元)用于股份回購。
來自互聯網、金融、醫藥等領域的港股公司也持續發力。截至8月4日,年內港股上市公司小米集團-W、恒生銀行、快手-W、藥明生物分別斥資約36.77億港元、24.67億港元、23.12億港元、13.55億港元回購公司股份,回購金額居于前列。
政策層面,港交所持續優化回購規則,便利港股公司回購。今年6月11日,港交所修訂后的《上市規則》正式生效,引入新的庫存股機制,允許上市發行人以庫存股形式持有回購股份。
新的庫存股機制下,港股上市公司回購的股票可以不再強制注銷,而是作為“庫存股”持有,上市公司可以將回購股票用于多種用途,如員工股權激勵,轉售庫存股來融資,或作為支付收購資產的對價。
富途研究團隊表示,修訂后的《上市規則》生效提升了股份回購的靈活度,有利于提升港股上市公司進行股份回購的積極性。并且,港股上市公司回購活動將不再受到業績“靜默期”的嚴格時間限制,將延長回購的時間窗口,有利于港股上市公司股東回報水平的提升和股價的穩定,對市場平穩發展是好事。
與此同時,隨著港股公司上半年業績密集披露,多家公司也陸續披露回購計劃。例如,匯豐控股在7月31日披露中期業績的同時宣布,擬展開最多達30億美元的股份回購,預計于三個月內完成。
渣打集團7月30日公布2024年上半年業績后,也宣布新一輪回購計劃。渣打集團董事會宣布,繼上半年完成10億美元股份回購后,即將開始新一輪的15億美元股份回購計劃。
(責任編輯:關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