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福利久久久精品,99视频/这里只精品24热在线,99re8这里有精品热视频免费,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

深市公司發力分紅回購增持 提升質量不含糊

2025-01-15 07:00 來源:證券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蔡情)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深市公司發力分紅回購增持 提升質量不含糊

2025年01月15日 07:00    來源: 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田 鵬

  1月13日,中國證監會召開2025年系統工作會議部署新的一年重點工作時提出,注重固本強基,培育更多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上市公司。會議明確,全面落地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加大上市公司分紅、回購激勵約束。

  深市分紅生態向好

  上市公司作為資本市場的基石,其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資本市場的穩定與發展。在提升質量和投資價值過程中,企業必須扛起第一責任、主體責任,控股股東、實控人、董監高作為企業的“關鍵少數”必須挺在前面。

  在此進程中,分紅與回購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合理的分紅政策能夠切實保障股東權益,增強投資者信心;而適時的回購舉措,則有助于穩定公司股價,優化資本結構,彰顯公司對自身價值的堅定信心與對股東利益的高度重視。

  2024年,在資本市場的舞臺上,“分紅”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焦點。無論是分紅家數及規模的持續擴張,還是分紅比例的穩步抬升,抑或是分紅頻率的顯著增加,均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態勢。

  以深圳證券交易所市場(以下簡稱“深市”)為例,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在政策引導支持下,深市累計公布分紅總額超5800億元(含2023年度分紅、2024年中期分紅等),較2023年增長38%。其中,491家披露2024年中期分紅(含特別分紅)方案,預計分紅總額達1146億元,分紅家數及金額分別同比大幅增長309%、295%,一年多次分紅蔚然成風。從行業分布看,深市食品飲料、醫藥生物、電力設備等行業分紅規模突出,行業內公司公布分紅總額分別達192億元、162億元、76億元。

  談及2024年A股市場分紅呈現出如此積極態勢的原因時,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武澤偉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2024年,《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監管政策積極引導,促使企業重視分紅并依規執行。此外,受益于市值管理成效不斷顯現,企業自身盈利能力不斷提升,為分紅提供堅實資金基礎。

  從投資者角度來看,武澤偉表示,愈發穩定且可觀的分紅成為投資者獲取投資收益的重要途徑,并增強了投資者長期持有股票的信心。

  “未來,A股分紅趨勢有望繼續受到政策的推動,也可能出現創新的分紅方式,以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韓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監管政策方面,預計將進一步強化對分紅政策執行的監督與考核,促使更多企業不僅要分紅,還要高質量、可持續地分紅,保障投資者權益始終處于核心位置。

  回購增持熱潮涌動

  從回購增持情況來看,2024年A股市場回購增持熱潮迭起,與全面上揚的分紅生態形成共振。眾多上市公司紛紛出手,以“真金白銀”彰顯對自身價值的堅定信心與對市場前景的積極預期。

  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深市上市公司披露回購計劃768單,計劃金額上限合計達1003.39億元,15家公司回購計劃金額上限超10億元。其中,134家公司以注銷為目的進行回購,計劃金額上限合計達257.70億元,同比增長72.08%,7家公司注銷式回購金額上限均超10億元。同時,159家深市上市公司為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開展回購,計劃金額上限合計達173.77億元。

  在此過程中,龍頭企業充分發揮了引領示范作用。例如,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秘甘玲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基于對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和對自身價值的高度認同,公司自2024年4月30日起開始實施回購,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通過股份回購專用證券賬戶以集中競價方式累計回購公司A股股份2077萬股,回購總金額約7.58億元。

  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共有287家深市公司披露大股東、董監高增持計劃,累計增持上限金額達292.05億元。

  談及增持原因時,江蘇東方盛虹股份有限公司董秘王俊表示,公司“關鍵少數”增持計劃體現了公司控股股東對公司未來持續穩定發展的堅定信心及對公司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

  展望未來,在監管持續且有力的引導下,A股上市公司對于提升自身質量的認知將進一步深化,會更為敏銳地洞察到分紅與回購在這一進程中的關鍵作用。

  例如,天津利安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將通過加強投資者溝通交流、樹立牢固的回報股東意識,踐行以投資者為本的價值理念,以良好的經營業績為投資者創造持續的投資回報,切實履行上市公司的責任和義務,共同促進資本市場的積極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蔡情)


    中國經濟網聲明:股市資訊來源于合作媒體及機構,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