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來,大型私募新產品發行接連不斷,與之相對應的是,小型私募產品發行舉步維艱。據Wind數據顯示,2018年5月,私募機構發行產品數量546只,較4月的1165只環比下降了53.13%。另外,今年以來截至5月底,規模在100億元及以上的百億級私募卻增加了38家。對此,有私募業內人士指出,在資管新規之下,私募行業的“馬太效應”正在增強。
發行數量下降規模上升
據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最新私募行業數據,5月私募管理規模增加了900億元,總管理規模達到12.57萬億元。而今年的前5個月私募管理規模增加了1.47萬億元,增幅達13.24%。但私募行業的“二八分化”現象日趨嚴重,規模在5000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的私募機構有7500家,其中,管理規模在0.5億~1億元的私募有2220家,管理規模在1億~5億元的有4213家,規模在5億~10億元的有1067家。管理規模在10億元以上的私募機構為1972家;規模在100億元及以上的達到225家,今年就增加了38家。
另據Wind數據顯示,2018年5月,私募機構發行新產品數量出現大幅下滑。在2018年4月,私募機構發行了1165只產品,而5月私募機構總共才發行546只產品,下降幅度達到了53.13%。、
但是和發行產品數量下滑不同的是,私募發行規模卻出現擴大。今年4月私募發行規模為51.5億元,而5月的發行規模卻達到了73.59億元,平均發行規模也穩定在單只1億元以上。
股票策略型私募的發行也是出現環比大幅下降,由今年4月的1081只下降到了5月的463只。
私募排排網研究員劉慶連告訴記者,2018年上半年私募行業延續“二八分化”趨勢,主要是因為大型私募資金實力雄厚,團隊投研能力強,研究體系健全,這些都對資金有很強的吸引力。而小型私募在這方面就不夠突出,募資比較艱難,加之監管趨嚴,不少小型私募生存壓力大,資金主動撤離小型私募而轉向大型私募。
私募行業“頭部效應”顯現
2018年以來,私募基金行業“馬太效應”進一步凸顯。據基金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高毅資產今年以來成立了45只產品,景林資產成立15只產品,這些知名私募新產品發行勢頭迅猛。
而股票策略產品發行規模也出現大幅上漲,今年4月的平均發行規模為2億元,而到了5月,股票策略產品平均發行規模則達到了6.11億元,而這一數據也創造了自2015年9月以來的最大值,也就是說股票策略產品平均發行規模創出了歷史新高。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私募行業的監管加強,同時A股市場震蕩較大,加速了行業的優勝劣汰。私募行業“頭部效應”顯現,具備投資能力且內部治理完善的大型私募機構受到投資者追捧,強者恒強。
有私募人士透露,在今年的市場狀況下,小私募發行新產品的時間都比去年延長了不少。主要原因是在資管新規落地后,提高了合格投資者的金融資產門檻,加之很多金融機構基于審慎原則,可能會盡量減少與私募合作,這也限制了部分私募的募資渠道。而根據新的監管要求,在信披、合規、資金等方面都需要增加投入和開支,小私募的生存壓力在不斷增加。
楊建
(責任編輯:魏京婷)